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職業運動致命傷「阿基里斯腱斷裂」手術預後大分析




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給對運動醫學領域的從業人員,以及有興趣的民眾,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難度係數在「中偏難」,但還是鼓勵六粉們閱讀喔!

今年9月30號,小威廉絲因為熱身時阿基里斯腱受傷不得不從法國公開賽退賽,無獨有偶的,11月下旬NBA金州勇士隊30歲的明星得分後衛湯普森(Klay Thompson)也因為右腳阿基里斯腱撕裂導致下個球季完全報銷。

回想去年六月份,當時也還在勇士隊的杜蘭特(Kevin Durant)在總冠軍系列賽中一樣撕裂了右腳阿基里斯腱緊急接受手術,至今已經將近一年半還沒復出。已故湖人名將小飛俠Kobe Bryant也在當年阿基里斯腱受傷後戰力大幅下滑。


究竟阿基里斯腱受傷為什麼這麼被運動選手恐懼,又是如何影響運動選手的表現呢?Dr.6今天就透過研究文獻的實證來帶大家分析背後原因吧!



阿基里斯是希臘神話中大英雄的名字,他的母親忒蒂斯在他出生後為了讓他永生不死,將他浸入冥河河水中,因此阿基里斯獲得了刀槍不入的能力,但因為忒蒂斯當時手握住的腳踝部分沒有浸泡到冥河水,導致後跟成為阿基里斯全身唯一的弱點,在後來的戰役中,因為弱點被弓箭射中而死。

先不論腳跟被箭射中就致命的邏輯性,阿基里斯腱作為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之一,在跑跳運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旦受傷即使接受最好的手術治療,也會影響到未來運動能力及表現,對職業運動選手來說,可說是嚴重的致命傷。




哪些人的阿基里斯腱容易斷裂呢?男性的阿基里斯斷裂風險是女性的五倍以上,甚至有文獻提出高達20倍的風險倍率,最主要還是跟運動風險有關。好發年齡則在30~40歲以上。喜歡從事劇烈跑跳運動,尤其是「假日運動員」類型的運動愛好者,也是高風險族群。

有些抗生素會對肌腱產生毒性,使用後會提高阿基里斯腱斷裂的風險,至於阿基里斯腱附近的類固醇注射,則應該盡可能避免,否則弱化的肌腱容易在活動中斷裂!部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被證實跟阿基里斯腱斷裂有關。




根據2016年的醫學研究統計,在NBA受傷後接受手術治療的球員中,阿基里斯腱手術後的運動選手回到賽場的比率最低。

骨折後超過九成選手可以回到賽場不說,阿基里斯腱手術比起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這類重大手術,對運動員影響還大得多!竟然只有七成的選手可以回到賽場上!

點我看Dr.6分析十字韌帶斷裂後該不該手術【頂尖運動醫學雜誌10年分析前十字韌帶手術治療的好處及壞處】




阿基里斯腱撕裂對職業運動員影響這麼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是在這個傷害本身的特質。阿基里斯腱在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之後,因為反覆承受離心張力(跳躍落地、轉向切入)會逐漸累積損傷,進而退化導致肌腱病變,在這個階段可能只是反覆的發炎或疼痛,一但受到的拉力超過退化肌腱可以負荷的能力時,就會導致肌腱的撕裂。

一般男性民眾發生阿基里斯腱撕裂的平均年齡是40歲左右,在職業球員則因為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的快速累積而提早到28.4歲左右。這個年紀在一般民眾看來也許還很年輕,但已經比球員平均年紀高了2.7歲,這些傷兵的職業生涯也比球員平均要多了1.7年。這也使得阿基里斯腱撕裂容易成為「老將」恐懼的惡夢!


發生阿基里斯腱撕裂以後,球員即使立刻進行手術,要回到賽場往往也需要經過9~12個月的復健訓練,要回到較好的表現則可能要兩年以上。

以平均28.4歲受傷來說,當球員回到場上時已經大約30歲,不僅體能已經逐漸處於下滑階段,又要面對普遍年輕的球員衝擊,即使心態和技術較為成熟,在球場上的辛苦自然可想而知。

這也導致職業選手,尤其是NBA選手在阿基里斯腱斷裂手術後兩年,仍有超過3成的選手無法回到賽場上再次一展身手。


雖然阿基里斯腱撕裂對職業選手影響這麼大。但在不同類型運動間,能回到賽場的球員比率也有不同,其中職業美式足球最低只有65.6%,職業籃球次之有68%,而職業棒球選手阿基里斯腱手術後的回場最為樂觀,根據統計100%可以回到賽場上(但因為統計人數太少,可能存在有誤差)。


阿基里斯腱手術後,對職業籃球選手的影響最大,術後頭兩年不論上場天數、上場時間、場上表現都會受到影響。

職業棒球選手受到阿基里斯腱手術影響看起來最低,術後兩年的上場天數、上場時間、場上表現的差異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再次強調可能存在統計誤差)。

職業足球選手手術後,雖然運動表現會顯著被影響,但在第二年後,不論上場天數或上場時間和其他選手都沒有顯著差異。

針對上場天數、上場時間、以及場上表現影響的個別統計,可以參考下列圖表。嫌內容瑣碎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張。


分析阿基里斯腱手術後兩年內的上場天數,整體職業選手都有明顯下降。但針對各項運動個別分析時,職業籃球選手頭兩年內,以及職業美式足球第一年內受到的影響較為顯著。職業美式足球選手在手術後第二年以及職棒選手術後兩年內,上場天數受影響的程度都不明顯。


分析術前術後上場時間的差異性,雖然整體職業選手都有明顯減少,但針對各項運動個別分析時,只有職業籃球選手頭兩年內受到的影響比較顯著,職業美式足球跟職業棒球的上場時間在術後兩年都沒有太大影響。


最後分析阿基里斯腱術後回到場上運動表現的差異,雖然整體職業選手在手術後場上表現都有明顯變差,但個別分析之下,發現除了職業棒球選手的表現比較不受影響以外,不論是職業籃球或職業美式足球選手,手術後兩年內的運動表現都會明顯受到影響變差,這跟大家平常觀察到的情況很吻合。

以Kobe Bryant為例,他在2015~16球季復出後比起過去表現,每場表現下滑了大約10得分2籃板3助攻,即使貴為天驕,這個落差依然非常明顯。


當然我們也不用過度悲觀,這篇文獻最後把所有職業運動員的上場天數、上場時間、場上表現等因素一起統計,綜合評估起來發現,阿基里斯腱手術後,職業選手只要能夠撐過第一年,在第二年不論上場天數、上場時間、場上表現都有機會恢復到與其他選手相近的地步。


加上這些統計其實也沒有把選手的特色、主要戰術類型、球隊戰術類型、個人積極性等因素考慮進去,因此還是會存在有一定誤差的。就像湯普森的三分球高命中率,受阿基里斯腱手術的影響一定比其他依賴切入跳投得的選手要小。

不管統計數字如何,我們希望每個人支持的球員都能夠盡快擺脫傷痛,再次回到場上大展身手。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就是要浪!Dr.6談衝浪傷害

第十屆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暨東浪嘉年華日前剛在台東金樽落幕。事實上台灣秋冬天氣轉涼,東北季風也漸漸變強,在懂衝浪的玩家眼裡,一方面遊客變少,又因為風勢助長,不但浪頭較高,出現長浪的比例也增加,其實正是衝浪的好時機!

 

衝浪是世界流行的開放水域運動,據統計,光是美國就有超過兩百萬的衝浪休閒人口。台灣衝浪運動雖然近十年來漸漸流行,但比起其他運動仍屬小眾。雖然衝浪運動容易接觸,但是由於進階參與需要的費用不低,加上國人對開放水域運動相對保守,其實運動人口增加相對比較緩慢。根據統計目前台灣有大約兩萬衝浪人口,競賽人口從中華民國衝浪協會的年度排名名單來看,各單項大約在2030位左右。

 

台灣衝浪愛好者人數漸增,每年也固定辦理台灣國際公開賽,今年已邁入第十屆(圖/陳冠綸)

台灣因為得天獨厚的環境,有許多知名的浪點,2018年世界女子長板的冠軍賽事也曾在在台東的金樽灣舉行。而隨著短板衝浪在2020年東京奧運(延至2021年舉行)成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相信又將掀起另一波衝浪熱潮。

衝浪運動常見的運動傷害是哪些類型?

衝浪運動在初學者或休閒玩家其實最常發生的運動傷害是浪板衝擊造成的傷害,佔所有傷害的27%,通常發生在落水時被衝浪板堅硬的鼻部、鰭、尾部撞擊或割傷。傷害排名第二的則是划水(paddling)時造成的損傷,約佔總傷害的18%,排名第三的才是進行特定動作相關的損傷,大約佔所有傷害的17%。
 

所有衝浪運動單一技術中,玩家最常受傷的就是在做「浪底轉向(bottom turn)」和「切回轉向(cutback)」這兩個動作。熟悉衝浪的朋友也許會疑惑,這兩個動作並不是高難度動作,為什麼受傷機率會高呢?其實這兩個是最常被使用的動作,也是初學者最有機會做到的兩個動作,因此發生受傷的機率當然就會高很多。對於競技選手來說,真正容易導致傷害的反而是比較困難的空中動作(aerial maneuver)。

衝浪運動容易造成哪些部位的傷害?

衝浪造成的身體傷害之中,除了皮膚損傷之外,最常受傷的位置分別是下背、膝蓋,以及肩膀。

 


下背因為在划水時必須持續抬起胸部,進行胸椎和腰椎的「伸展(extension)」,在進行「起乘(take-off)」時以及進行動作時更會不斷屈伸、旋轉腰椎,除了導致背部肌群的過度使用以外,也會造成椎間盤的壓力增加,導致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膝蓋在進行各種動作,尤其是空中技術動作時,最容易受傷,而後腳因為長時間維持大腿內轉,膝蓋外翻的動作,一但出現不穩定的著水動作時,最容易傷到「內側副韌帶」、「前十字韌帶」、「半月板」等膝蓋構造。長時間的蹲姿,也容易造成「臏骨股骨摩擦症候群」,甚至產生「髂脛束症候群」。

 

在划水過程中胸部如果抬得不夠高,肩膀就必須進行更大範圍的活動,增加肩旋轉肌袖的負擔,因此最常見的肩部問題就是肩夾擠、肌腱炎、滑囊炎等過度使用相關問題。而落水時如果肩膀受到牽扯,也可能導致關節唇的損傷或產生肩關節的不穩定(脫臼、半脫位)。

 

從事衝浪運動怎麼樣預防運動傷害?

《請有經驗的人在旁指導

除了能學會正確的動作以外,有經驗的衝浪者判斷浪潮的能力通常也比較好,也能避免一開始就錯誤挑戰難度較高或危險的浪。

穿著防磨衣、防寒衣

防磨衣可以避免身體跟板子物理性的摩擦,也有避免水母螫刺的效果,防寒衣在天氣較冷的時候,則可以避免體溫流失太快導致抽筋的情形。

下水前「動態暖身」

下水前不是只有拉筋,更要確實做好肩部旋轉、軀幹前後彎曲、軀幹旋轉、臀部大腿動作、腳踝控制肌群的熱身,才能減少抽筋或是受傷。

強化核心肌群

面對頻繁的背部肌群負擔,以及軀幹旋轉造成的椎間盤壓力,強壯的核心肌群不僅可以提高腹內壓力,保護椎間盤,更可以提高背部肌肉的肌耐力,搭配運動後適當的伸展,就可以減少衝浪運動後的背部緊繃不適感。而強壯的核心肌群更是俐落進行轉向動作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構造。

強化「肩胛穩定肌群(上背)」和「旋轉肌袖肌群」

肩關節是身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活動時的穩定度主要就靠旋轉肌袖以及肩胛穩定肌群來維持。強化這些小肌肉群可以有效減少肩膀的傷害機會。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維持划水時胸部上抬的動作,並維持正確的肩胛活動韻律,減少肩部的負擔。

本體感覺訓練

在浪板上雙腳會因為水面狀況而不斷改變作用力方向,「本體感覺」就像是雙腳內建的水平陀螺儀,能在不用眼睛看、不用腦思考的狀況下,用最快的速度協調腿部肌肉維持平衡及用力,如果「本體感覺」不好,不只無法維持平衡,進行轉向及加速的時候也會因此不順暢,無法完美執行動作。




傳統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六大原因

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 Dr.6 都會被記者問到這個問題: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的醫師持相同意見, Dr.6 也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 隨著 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 在紐約 5000 公里超馬挑戰賽中暫居第二,且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的話題再現,大家的好奇度又提高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