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Dr.6都會被記者問到這個問題: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的醫師持相同意見,Dr.6也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
隨著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在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中暫居第二,且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的話題再現,大家的好奇度又提高了起來。而且用他的表現來打臉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Dr.6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
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
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
- 缺乏足弓支撐
- 缺乏壓力緩衝
-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
-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
- 包覆性不足
- 足底貼合度不足
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
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
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
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
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
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
夾腳拖與跑鞋的差異
根據研究支持,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
-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
-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
-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
-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
-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
-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
-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
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不合格的部分還是比較多。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強調跑步專用的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看起來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
但這樣的拖鞋始終還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也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甚至能跑出好成績,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也不全然是夾腳拖的功勞,只能說他本身是優秀的跑者,而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沒有對他造成影響,但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
最後,還是希望遠在美國比賽的羅選手,能無傷順利完賽,取得佳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