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搭飛機確實執行六步驟,降低感染風險!


優秀運動員經常需要出國比賽,當比賽地點位於時區差異比較大的國家時,運動選手常常必須要克服時差的問題。時差對運動選手的影響絕對不只是睡不好而已,還嚴重影響到選手的抵抗力。當搭乘長途飛機時,機艙座位不適導致疲勞,身體的生理時鐘混亂,飲食不正常,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眾多因素都讓運動選手的抵抗力降低,如果再接觸機上其他乘客身上的病毒或細菌,就有很高的機會感冒或得到其他的傳染病。依照過去統計,各大賽事中運動選手就診的原因第一名並不是運動傷害,而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感冒。因此對運動選手而言,怎麼克服搭機時的這些問題,避免感染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也是各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大賽出發前必定要宣導的一件重要事項。這篇文章中,Dr.6回顧許多文獻,整理出六個重要步驟,教大家怎麼在搭飛機時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一、選擇靠窗的座位

大部分的乘客其實都喜歡選擇靠走道的座位,但如果想降低被傳染感冒的風險,最好可以選擇靠窗的座位。靠走道的位置手腳比較有伸展的空間,要查看行李箱、離開座位活動或上廁所也不用擔心打擾別人,比較自由,因此是很多人選位的目標。2018年Viki Strover Hertzberg的一篇探討搭機行為與飛沫傳染的文章提到,乘客被傳染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就是與機內乘客的接觸次數靠走道座位的乘客在一趟長途航程中,平均接觸64位其他乘客,相比坐靠窗位置乘客平均接觸12位其他乘客,因接觸造成傳染的風險竟然高達五倍以上。走道座位的乘客不只接觸中間座位及靠窗座位的乘客,還和經過走道的其他乘客及空服員都有頻繁的接觸,也難怪感染風險會大幅增加。
除了運動選手以外,旅遊團中,如果有人喜歡離開座位到處找人聊天的,也會因此而大幅增加接觸乘客人數,而提高感染風險。再者,如果一個人有明顯的感冒症狀,在沒有適當防護的情況下,一公尺內的乘客有80%的機會被傳染,所以如果你發現座位旁邊的乘客不停酷酷嫂時,可以詢問空服人員是否有其他未售出位置可以更換,來降低被傳染感冒的風險。



二、避免選洗手間附近的座位

洗手間附近是整個機艙內最多人經過或聚集的地方,會增加接觸其他乘客的機會,因而提高感染的風險。機上的洗手間通常位於逃生門附近,而逃生門旁座位有個優點是通常有較大的腿部伸展空間,因而受到長途旅行者的青睞,但是來來往往的人一多,不但吵雜容易被打擾,更重要的是給染風險會因此提高,因此如果選位可以避開廁所附近,還是盡量避開比較妥當。
提供一個小常識,根據統計,在飛機上要使用廁所時,機艙後方的廁所通常需要等候較長的時間 ,約為中央或前方廁所的三倍,等待的時間越長,遭受他人傳染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建議盡量使用機艙前方或中間的洗手間。

 三、開啟機上個人空調

上機後記得打開空調,可以形成保護性氣簾,隔絕帶有病菌的飛沫。很多人在飛機上不喜歡開空調,覺得有風吹臉會很不舒服,或是覺得容易皮膚乾燥或口乾舌燥,事實上中低風量的機上空調可以形成一個錐型的氣簾,像是超商隔絕冷氣外洩,防止熱空氣進入的空氣簾一樣,當含有病菌的飛沫靠近時,就會因為氣簾而被吹走,把風量調整到雙手放在膝蓋位置仍可以感覺到微風的程度,就能提供保護作用。擔心皮膚乾燥可以擦乳液,擔心鼻腔口腔乾燥可以戴口罩喝水,千萬別因小失大,增加了感染風險還不自知喔。

四、就座前先用酒精消毒座位 

因為空服員不會每個座位消毒,所以其實飛機上有很多地方都充斥著大量細菌,就坐前最好可以把常接觸的地方如:扶手、皮帶扣、餐桌、螢幕控制器都先用酒精棉片擦拭消毒一次。飛行前未經過使用的廁所,因為空服員都會固定清理消毒,比起這些地方某種程度商可能還要乾淨得多。據加拿大統計,飛機座椅因為難以消毒,尤其頭枕是飛機上細菌最多的地方,雖然機上會準備更換式枕巾,如果擔心清潔的話可以考慮帶一條大毛巾覆蓋椅面,降低接觸病菌的風險。飛機上的座位口袋因為許多人放置各種物品(包含襪子、嘔吐袋、使用過的衛生紙、垃圾等),也是藏污納垢,是飛機上細菌量第二高的地方,而口袋裏頭的機上雜誌經過乘客翻閱,更容易沾染細菌,成為傳播溫床。廁所門把上的細菌量竟然是整個飛機上第三高的,因此使用過廁所回座位最好把雙手徹底消毒一次。至於機上的毛毯及枕頭等備品,如果能不使用就儘量避免,因為它們雖然重新包裝過,但並不會每次使用後都清洗消毒,如果怕冷還是自己帶一件薄外套比較妥當。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雙手觸碰臉部(據統計人一天會無意識觸碰臉部200次以上),尤其是眼、口、鼻,才能有效預防病菌感染。


五、搭機時配戴外科口罩

搭機時,如果有感冒症狀時,一定要配戴外科口罩,避免飛沫散逸。根據研究,咳嗽時產生的飛沫,會在咳嗽者的一公尺內持續產生渦流,當附近乘客吸入飛沫就可能因此受到感染。正確佩戴外科口罩可以隔絕90%以上的飛沫,並阻隔95%以上的細菌,是搭機時預防感染最適合的口罩類型,還能保持鼻腔及口腔濕度,一舉兩得。棉布口罩只能隔絕顆粒較大的粉塵,阻隔飛沫及病菌的能力不佳,不適合預防感染使用。

六、在飛機上多喝水

雖然飛機上供餐時會提供飲水,跟空服員要求時也可以得到飲水,但是在長距離飛行時這樣的飲水量是很不夠的,因此乘客在機上往往是呈現輕微脫水的狀態。這樣一來不止身體的恢復不好,呼吸道粘膜也會因為乾燥而無法正常發揮保護功能。呼吸道粘膜會分泌黏液,將外來的粉塵、顆粒及細菌黏附在黏液上形成痰,再透過呼吸道纖毛擺動將痰液排出,當黏膜太乾時,保護力就會下降。因此在登機前乘客最好先自行購買瓶裝水,或自備保溫瓶到機場飲水機裝盛溫熱水,確保自己得到充足的水分,維持呼吸道粘膜功能正常。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運動愛好者必讀!下篇--實戰篇


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是什麼以後,接下來當然就是要跟Dr.6一起來看怎樣才能對抗並且戰勝病毒啦!


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怎麼樣才算是適度的運動?每天走一萬步夠嗎?


要想透過適度運動來增強身體抵抗力,與其追求運動的「時間」或「步數」,倒不如重新審視自己做的運動是不是屬於「有效運動」,最好的運動指標就是用心率手環來監測自己的運動強度,讓自己的心率維持在中強度範圍,就能輕鬆達成有效運動。
根據估算公式,理想情況下
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 - 年齡)下/分,中強度運動目標可以用最大心率的70%來預估

20歲的人最大心率大約是200下/分,目標心率140下/分
40歲的人最大心率大約是180下/分,目標心率126下/分
60歲的人最大心率大約是160下/分,目標心率112下/分

以此類推,不同年齡的目標心率都不一樣。把握357原則,每次30分鐘,每週五天,目標最大心率的70%,就能輕鬆有效運動。有時候沒辦法連續運動30分鐘也沒關係,運動只要持續10分鐘以上可以累積,對身體就有好處。

如果沒有心率錶,也可以在運動時進行說話測試,當講話幾個字就會覺得喘,不容易完成句子的時候,運動強度大約就落在中強度的區間了。



不同的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可以怎麼調整。


有些人可能一開始沒辦法負荷中強度運動,或者有些人天生好動,不滿足於中強度運動,可以怎麼調整運動頻率呢?

低強度運動(57~63%最大心率),可以每天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
中等強度運動(64~76%最大心率),每週運動五天,每次30分鐘
中高強度(劇烈)運動(77~95%最大心率),每週運動三天,每次20分鐘

當然如果這些運動之間還會想運動,也可以搭配重量訓練、皮拉提斯、核心訓練、瑜伽、伸展運動等等,來均衡運動類型,也避免同一群肌肉過度訓練。

有沒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呢?

雖然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哪些補給品可以幫我們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卻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營養。我們建議運動員睡眠(含午休)每天最好可以達到八小時,但很多運動員睡眠連六小時都不到,連身體的消耗都恢復不了,怎麼能期望身體有足夠抵抗力。均衡的營養才能有良好的免疫力,根據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確保每天都有攝取足夠均衡的營養才是王道。當這兩件事都做到了以後,我們再來討論進一步的措施才會更有效!

目前有很多文獻指出特定的營養品補充可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減少一般感冒的風險,最常被提到也最有實證效益的有
  1. 維生素C、維生素E:這兩類維生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減少發炎,也有研究指出感冒後儘早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可以讓感冒恢復得更快。
  2. 維生素D:充足的維生素D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乳製品、早餐榖類、鮪魚、蛋黃等食物都富含維生素D,但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還是身體透過日照生成,所以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3. :鋅是體內白血球等免疫細胞的重要催化劑,透過堅果、芝麻、南瓜子等補充這個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礦物質,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營養品補充。
  4. 胡蘿蔔素:胡蘿蔔素同時具有抗氧化劑以及提高身體免疫功能的效果,可以透過攝取深綠色、紅色、橘色蔬菜來獲得。、
  5. 益生菌:身體的免疫力有一半以上來自你的腸胃道這句話可不是危言聳聽,國際間的研究也普遍建議運動員持續攝取優質益生菌。只要在早餐的時候攝取富含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俗稱的AB菌),攝取100億活菌(通常100毫升就夠),最重要的是要持續服用14天以上才能產生保護力喔!




運動時防疫小撇步

台灣疾病管制署在這波防疫的努力大家每天在電視上都看得見,不斷配合疫情製作新的宣導短片,除了電視上面宣導的內容以外,我建議運動的民眾可以做到下列各點,更能確保您的運動健康:
  1. 避免過度密集、封閉、或空氣流動不良的運動場所。
  2. 在使用器械運動前後將器材表面以酒精或次氯酸擦拭過一次。
  3. 運動中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或距離1.5到2公尺的「社交距離」,必要時穿戴口罩。
  4. 避免用手接觸面部(尤其眼、口、鼻),如有需要接觸前應該先洗手。
  5. 使用自己的個人水杯、毛巾及其他餐具。
  6. 運動時可以帶一條大毛巾,使用器材時覆蓋住器材表面,並區分接觸身體面以及接觸器材面。
  7. 最理想的狀況是可以進行室外開放空間的運動(避免飛沫,同時增加日曬產生維生素D)。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運動愛好者必讀!上篇--基礎篇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感染如今討論得沸沸揚揚,NBA名將Kevin Durant,Christian Wood,Rudy Gobert都中標,到底這個病毒為什麼這麼可怕,運動愛好者又該注意哪些?快讓Dr.6講吼哩災!看完上篇基礎內容別忘了繼續看下篇,學會實戰守則喔!

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其實是一直以來都很常見的病毒,不同種類會感染不同的生物包含人類,冠狀病毒通常造成感冒的症狀,少數例如SARS病毒及MERS(中東呼吸道症候群)病毒,都是屬於突變出來,具有比較嚴重症狀甚至容易造成死亡的病毒(目前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率約4%),也因此特別容易造成大家的恐懼。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會造成哪些症狀

根據WHO統計,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前十名症狀如下:
  1. 發燒(87.9%)
  2. 乾咳(67.7%)
  3. 倦怠(38.1%)
  4. 有痰(33.4%)
  5. 呼吸急促(18.6%)
  6. 肌肉或關節疼痛(14.8%)
  7. 喉嚨痛(13.9%)
  8. 頭痛(13.6%)
  9. 發冷(11.4%)
  10. 噁心嘔吐(5%)
這些症狀聽起來跟一般感冒很像,但還是有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尤其運動愛好者出現這些情況更應該提高警覺!

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燒」,不像以前SARS病毒感染很多都會高燒到攝氏39~40度,反而有很多不發燒、低燒、或是反覆燒的情形。無論您是否是運動愛好者,經常自我監測體溫,不要輕忽低燒是很重要的。

關於「倦怠」,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民眾對自己的體能狀況通常會比較清楚,如果平常跑十公里都神清氣爽,突然跑三公里就覺得精疲力竭,或是運動強度拉不上來就要有所警覺。倫敦奧運蛙泳金牌南非名將范德柏格(Cameron van der Burgh)在自己的twitter上也提到,他疲倦到連走個路都要幾個小時才能恢復!

「肌肉關節疼痛」雖然只名列症狀排行第六,但愛運動的民眾卻要更小心,因為運動或訓練後的肌肉痠痛,容易讓運動愛好者忽略掉這個警訊。如果在沒有訓練的部位也發生痠痛,或是出現運動量與痠痛程度不成比例,無論是否合併有呼吸道症狀,都要小心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關。

不同以往的上呼吸道症狀,這次在台灣、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南韓、日本都有不少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發生嗅覺或味覺喪失的症狀。根據南韓的研究,有將近三成的病人,都產生了嗅覺喪失的症狀。英國耳鼻喉科協會也認為味覺喪失及嗅覺喪失可能是這波感染的重要之一。最有名的就是NBA首位感染的爵士隊球員Rudy Gobert,他在3/23的社群網路貼文提到自己已有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撇開症狀本身不說,最大的問題是只有這些「非典型症狀」的病人,很容易變成隱藏的傳染源,將病毒傳播給身邊的其他人而不自知
爵士隊法國籍球星在自己的twitter上提到自己至少四天聞不到任何東西了

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到底有多久?

根據北京大學及美國國衛院1211人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平均發病時間是8~9天,只有大約10%的患者潛伏期超過14天,至於潛伏期24天以上的個案應該是屬於極端案例,醫界的共識是不要過度恐慌,但是要清楚的認識風險。

哪些人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危險群

兒童跟青少年在這波新冠病毒的感染是屬於風險比較低的族群,就算感染了,多半也無症狀或是症狀輕微。相反的,美國醫學雜誌(JAMA)的研究指出年紀大、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跟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是最可能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產生嚴重症狀,甚至需要加護病房照顧的族群。因此建議如果要跟年長者或上述高風險族群接觸,甚至一起運動的話,要適當保持距離,盡量以言語關心代替非必要的肢體接觸,以保護年長者降低感染風險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運動能力嗎?

如同前面所說,年輕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時候症狀通常比較輕微,甚至有可能無症狀,這種情形在恢復後,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可能就很輕微,甚至不會影響。但在前面提到的高危險群運動愛好者,一但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就可能,影響到將來的運動能力。

根據統計,約有3~5%的感染病人會出現「肺纖維化」的後遺症。肺纖維化是因為感染後嚴重發炎產生的結果,纖維化的肺泡組織就像傷口的疤痕,彈性變差,沒辦法正常發揮交換氣體的作用,因此造成肺功能的下降。雖然有部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恢復後肺功能會下降20~30%,但目前仍缺乏整體的統計數字,也不用因此太恐慌。

纖維化的肺泡組織失去彈性,無法正常交換氣體,所以會導致肺功能下降


如果真的不幸發展成重症,產生肺纖維化,通常就比較麻煩,因為纖維化的組織一旦形成就幾乎無法恢復,而換氣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最大攝氧量,所以如果纖維化範圍如果太大就可能永久影響到心肺功能,嚴重的例子甚至必須換肺。這樣的後遺症發生,除非運動項目與心肺適能關係較小,否則可以預期表現很難回到顛峰。

都說運動會增強免疫力,為什麼還這麼多運動員中標?

每週累積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就能給身體帶來各種好處,其中包含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缺乏運動身體的抵抗力會降低,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度運動對抵抗力的抑制更嚴重。許多優秀運動選手或運動愛好者,每週運動訓練的時間跟強度都遠超過身體的負荷,又缺乏足夠的恢復,所以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風險也就提高了。


為了讓大家有更佳的閱讀體驗,Dr.6把戰勝病毒的小撇步們都放在下篇的「實戰篇」來跟大家分享。 
想知道怎麼運動才能真正提高抵抗力?吃什麼可以強化免疫功能?有哪些運動防疫小撇步?快把下方的「實戰篇」連結點起來!

繼續看【有關新型觀狀病毒,運動愛好者必讀!下篇--實戰篇】

傳統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六大原因

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 Dr.6 都會被記者問到這個問題: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的醫師持相同意見, Dr.6 也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 隨著 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 在紐約 5000 公里超馬挑戰賽中暫居第二,且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的話題再現,大家的好奇度又提高了起來。...